躬起脊背铺路的人
——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管处大校总工程师陈文汉


陈文汉回访母校,给在校生作报告。

  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有一条地图上找不到的三百多公里专用铁路线。近30多年来,这条通往航天城的铁路,把数百发各种型号的导弹卫星、成千上万吨的地面测试设备、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发射场腹地。
  在这条专用铁路线上,总工程师陈文汉辛勤耕耘了大半生,被人们誉为“躬起脊背铺路人。”
  1960年初,在铁路验收中,他发现沿线一给水站分布位置不合理,满足不了机车在实际运行中煤水供给的需要,便主动承担了重新设计给水站的任务。白天,他背着水壶,分析整理数据,计算勘测结果,绘制设计方案。强烈的紫外线照射,干酷的西伯利亚风袭击,使他耳鸣眼花,嘴唇裂开了一道道血口,头发象干草一样失去了弹性,一抓掉一把,他全然不顾,仍然忘我工作在沿线上。一周后,他向国家铁路验收委员会提出了改造方案,满足了列车在实际运行中耗煤耗水的需要。
  1984年6月,在执行运载火箭特运任务时,一个异常的响声引起了陈文汉的警觉。他马上意识到车轮有问题。他立即带领接运人员认真检测,结果发现载有火箭的车辆第二、三位车轮擦伤,已超过限度。按照规定,车轮擦伤超过限度是不能运行的,必须卸车倒装。然而,车上装的是导弹卫星,一倒装将会给国家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。怎么办?在场人员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陈文汉。陈文汉思考片刻,果断地把手一挥说:“注意观察轴温,限速行驶,维持运行!”接运的同志都为他的决断捏着一把汗。特运专列拉响了汽笛,喷云吐雾,在专用铁路线上艰难缓行,安全地将运载火箭运送到测试阵地。
  为了尽快掌握车洗检总体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土建、供电、供水等技术,他深入钻研了土木建筑学、给排水、动力与照明供电等十几种专业知识。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管理水平,他奋力攻读了客货车构造与维修、铁路运输组织学等专著,还自学了日语,翻译出30多万字日文铁路技术资料。他还结合铁路运输的实际,撰写了1万多字的《导弹卫星试验任务铁路运输保障》等科技论文,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航天城铁路运输上的经验教训。
  陈文汉负责组织接运特运物资、导弹专列450多次,卫星15颗,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,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,成为广大科技人员学习的榜样,《解放军报》、《科技报》等多次报道其事迹。在人民国防记功簿里,永远记下了这个5次受嘉奖、2次荣立三等功、1次荣立一等功,被授予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国防科委“先进科技工作者”称号,默默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国防科学事业的人。
  (注:陈文汉同志1952年毕业于我校.本文引自《解放军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