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一中

  1. 首页
  2. 校庆100周年
  3. 一中故事
  4. 正文

热心桑梓教育的贾慕谊

  王 济 世

  贾慕谊,是民国时期博山著名乡贤,抗战胜利后,曾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,是省议会在野派参议员的首领。在博山近代史上,他又是一位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先驱。

  贾慕谊(1889-1947),原名聿策,字慕谊,抗战胜利后,又改字慕夷,博山叠道街大核桃园人。1914年12月,山东省优级师范毕业。早年曾任博山第一高等小学校长。先生为燕山中学(应为“颜山中学”。下同。——编者注)倡办人之一,曾任驻校董事。他是中国国民党博山县党部早期领导人,“七•七”事变前,先后任镇江烟酒税务局局长、南京国货陈列馆馆长、甘肃省礼县县长等职;抗战期间,被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任命为第二救济区特派员;抗战胜利后,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,是在野派参议员首领。1947年暑假,在与老友、时任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的牟中珩交谈时,因对反动当局诱骗家乡青年学子参军,充当反动派炮灰自己也受蛊惑,深感内疚,气恼郁结,突患脑溢血去世,年仅58岁。纵观其一生,虽然从政时多,但从先生早年执教,到其临终前仍关心支持洗凡中学办学,终生热爱乡梓教育事业,且尽心竭力给予关心支持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清末民初,“废科举,兴新学”为大势所趋。1912年,贾慕谊同乡贤、老同盟会会员蒋洗凡、徐兰生、张季元等人联合上书,吁请县署,开设单级教员养成所,培养师资,以适应兴办小学堂之需要。这是博山教育史上最早的师范学校,每届修业半年,连续招生4届,毕业145人,缓解了全县城乡兴学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。

  1924年,贾慕谊又同清末进士、商会会长张焕宸、前县劝学所长王凤澡及韩荫长、梁祖基、赵仲如等人倡议,在原玻璃公司即柳杭村孝河东岸旧址,创办博山私立燕山中学,以解决博山青年求学困难。此事得到了博山炭业界的大力赞助。成立的董事会由张焕宸为董事长,热心教育的贾慕谊被公推为驻校董事。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靠博山煤炭输出的车皮捐:每车厢煤抽0.3至0.5元(银元)。由炭业公会扣集,交燕山中学备用。学校成立后,呈准教育部备案,当年先后招三个初中班,到1936年五月发展到初中五个班,期间曾添招1个乡村师范班、一个高中班。为博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,涌现出像中共博山地方党组织早期领导人蒋方宇、张敬焘以及抗战后投笔从戎的原辽宁省副省长王纪元、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蒋亭、原空七军政委张永亮等,还有海峡两岸诸多专家、学者、作家等等,在祖国各地效力,为故乡增光添彩。

  1936年初,在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的乡贤高秉坊、李毓万等人提出,将燕山中学改为洗凡中学,以纪念辛亥革命先驱蒋衍升。此提议不仅得到了在南京的同乡拥护,而且得到许多国民政府要人支持。贾慕谊同高、李等东奔西走,为洗凡中学募集资金,赞助册上签名的首位是蒋中正,后面有孙科、宋子文、孔祥熙、陈立夫、张群、蔡元培等五六十位权贵名人的大名。他们还动员翟季平返博担任洗凡中学校长,决定增设高中部,把初级中学办完全中学。洗凡中学发展到初中6个班,高中两个班,学校面积20余亩。但仅一年半多时间,抗战爆发,学校停办。

  抗战胜利后,在济南担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的贾慕谊,看到来自博山的范泉中学和简易师范的部分师生流落泉城,无书可读,便想把他们组织起来,于1946年3月,他出面联系借用济南院后街冀辽同乡会馆作校舍,恢复洗凡中学。贾慕谊以校董兼任校长,李森文、赵薇芝先后任教导主任,李新寰任事务主任。学校只设4个初中班,班级届数,延续了抗战前洗凡中学届数。1948年暑假,该校18级学生毕业。截止济南解放前夕,复校后的洗凡中学共送走了三届初中毕业生。这个时期的洗凡中学,虽然比博山办学条件、环境条件都差,但由于贾慕谊全力支持,凭着他在政治上威望,在社会上募捐,还有炭业界接济,尚能勉强维持。学校把智育放在第一位,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次于其他私立中学。18级毕业29人,半数以上考入济南一中、济南师范、济南女子师范等公立学校。贾慕谊去世之后,学校陷入困境,在继任校长徐佛千及教导主任赵蔚芝带领下,不久返博,合并于今日名校淄博一中前身——淄博中学,从此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中获得了新生。贾慕谊在济张罗并鼎力支持洗凡中学恢复开课,为故乡的教育事业保存了部分师资和教学器材,这是为他早年参与创办的这所鲁中名校所做的最后贡献。

  贾慕谊热心故乡教育事业,在从政仕途中,也在博山留下了一段佳话。1925年2月,中共一大代表、山东党组织负责人王尽美,以孙中山委任的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名义,沿胶济线东行,先后指导成立了青州和淄博国民会议促进会。当时,王尽美来博山开展工作,首先同县商会会长张焕宸及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贾慕谊、蒋敦鲁等人商谈,在县商会设立了“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”,张贴《启事》宣告,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洽谈商讨。在王尽美等人宣传发动的基础上,由张焕宸出面,邀集博山县11个行业公会的董事、会长及文化、教育、医务界知名人士、老同盟会员等40余名代表,在聚乐村饭店集会,王尽美作了演讲。会议宣布淄博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,并通过了《宣言》和致孙中山、段祺瑞以及各省法团的通电。从王尽美赴鲁中开展活动至孙中山逝世,短短几个月中,淄川、博山、张店一带各界民众团体几乎全部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会。他们纷纷以不同形式,拥护孙中山主张,反对段祺瑞提出的善后会议,形成了一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浪潮。2006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共鲁中地方史》,高度评价说,这“是鲁中地区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精诚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”。

  贾慕谊一生著述不多,但其实实在在为故乡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,却留存与地方史志典籍,人们不会忘记他做过的好事。现存于淄博市档案馆的《洗凡中学录》,刊印于60年前的济南,其中载有先生一序言,寥寥数言,仅200余字,但字里行间,无不流露出先生关注乡梓“莘莘学子”崇尚“良心救国”的心迹。贾慕谊做官行事,正直坦诚,为政清廉,勤奋敬业,曾受国民政府表彰。对家人及子女要求严格,只供读书,不留遗产。直到他去世,家里并未留下什么像样的东西,小儿汝安由南京返济奔丧,返校路费还是靠变卖了部分祭礼才凑够的。但他生前对上门求助的相亲,总是热情接待,尽量提供帮助,相邻多有口碑。

  贾慕谊有两个儿子、两个女儿,长子汝平系金陵中学高级毕业,一生从教,生前为淄博十八中物理教师。次子汝安,金陵大学毕业,南京解放时参加革命工作,云南省科协离休干部。
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根据先生后人回忆及史料整理)

王济世,中共党员,1963年毕业于我校初17级。曾任博山区委党史委主任、博山区档案局局长。参与主编了《中共博山党史大事记》等史书。发表文学作品数十篇。荣获淄博市党史、档案先进工作者等称号,被省人事厅、省志编委荣记三等功。